“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表现了将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上风。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生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渐渐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月牙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表现了中医学的伟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以求正于同志。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正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吻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详细表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正人”自身道德修养的紧张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运动的统统领域,包括对待天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题目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正人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大夫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表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题目,医疗的提高无法遏制复活疾病赓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长,医疗费用大幅增长,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急。而要解决这场危急,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寻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况下就应该细致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称为“宝命全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凡人的生命状况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欲病之人(亚健康人)、患病人;医学也可以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中医”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的职能是治疗疾病。这里把“治未病”的大夫作为上等的大夫。诚如《证治心传》所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治未病”是“最上之道”,也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162篇把主张“治未病”的养生放在首要位置,是寓有深意的。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氏认为“履霜坚冰至”强调“谨于微”,施之于医,则为“治未病”,并把这一思想放到“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的高度。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医学发展史一以贯之表现着:人类医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是促进和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大夫的道德修养集中表现在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专注于生命的价值和对个体自由及庄严的尊重,并处处表现在医疗实践运动中人性化的处理的体例。中医“治未病”理念充分表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治未病”思想展现了将来世界医学发展趋势
WHO在《欢迎21世纪的挑衅》中说:“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承以疾病为重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清除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宣言》说:“好的大夫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把病治好的大夫。”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分外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培育正气、进步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理念,更增强调身心同一的生命团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天然协调同一的天人合一论,中医传统医学的引导思想为建设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同等。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在首届“治未病”岑岭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指出:“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上风,中医学蕴藏着雄厚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光显的特色和明显的上风,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辈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增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赓续雄厚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周全发掘、体系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雄厚“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题目,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紧张的战略意义。
弘扬“治未病”思想,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上风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很多特色和上风,如在养生方面有一系列理念和措施,在康复医学方面内容十分雄厚,如针灸、推拿、气功、中药调理等,有助于病后调理和康复。
“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思想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引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进步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有助于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上风,推动中医学术的赓续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首届“治未病”岑岭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做主题报告要求,要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上风,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显明、技术适宜、情势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系统。必须增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举动体例是影响人们健康的紧张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紧张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立改善生活体例和健康相干举动的自发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况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周全的、延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